周淇的社交能力很强,他好像和好多高中生都认识,他初二,个子不高,但是经常在篮球场上和高中部的大高个儿打篮球。
王亦回家后,睡了一觉,周朗下了晚自习回来,他们又讨论了一下周淇的事情,毕竟在这个平静的校园里,唯一的波澜。
王亦和周朗住的房间,那个窗帘已经耷拉下来一半,虽然外面是旷野,但是周朗找了几个钉子干脆把窗帘钉在墙上固定住,好在这个窗帘比较透光,所以哪怕是白天,房间里面也足够亮堂。
房间里面其他的住客,因为天气转凉,所以都安静了许多,也没有到被子上跑马,更没有去搬动王亦的食物了。
晚上王亦和周朗,突然从这个事情的话题转到了未来,他们好奇现在这些学生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不说能有多大的成就,想知道他们会怎样过生活。
“你知道高中部考上大学的比例是多少吗?”王亦问。
“不知道,好像这边很多学生都是希望自己拿个高中毕业证就好了,想考大学的比较少,应该不到百分之10能考上大学吧!”周朗回答。
在高中部的问题上,周朗还是比较有话语权的。
“高中部高三班有多少学生?”
“三个班,一个班40多个人,还是挺多的。”
“那就只有十几个能考上大学,本科肯定更少了。”王亦感叹。
在王亦和周朗的想法里,如果不能考上大学,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周朗,你说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帮助人找工作,独立生活。”王亦突然开始思考这高深的问题。
周朗从床上坐了起来说:“你是说那些辛苦读了书又考不上大学的人吗?”
王亦点点头,继续说。
“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就是想着考个大学,然后毕业找个能挣钱的工作,想都不敢想,自己考不上。”
“王亦,你初中在哪里读书的?”周朗突然问。
“我在思林读的。”
“你知道乡镇初中有多少人能上高中吗?不到三分之一,在这边也是这样的,或者说,这所学校的情况还稍微好一些,能接近一半能读到高中,大学就没法了。初中升高中,只和本地区的人竞争,只要学校规模大,学校足够多,那么升学情况就还不错。如果学校情况相反,规模小,学校少,很多人连读高中的机会都没有,拿个初中毕业证就要去打工。你在城里读书,所以没有看到这样的,你初中同学应该大部分都读了高中,只有少部分去了职高,肯定没有人读完就没读书的吧。”
王亦才想起确实如此。
但是她又想起了高中同学给她讲的另一件事情。
王亦高中的时候有个同桌兼好朋友,是王亦老家初中唯一一个考上王亦当时所在高中的学生,王亦当时初中在城里考全校前十名,很顺利的进入了市里面排名第一的学校,而那位同桌,是她初中学校中唯一一位考上的。
学校为了庆祝这一届有人考上了市里排名第一的高中,学校大门在国道的道路旁边,学校自费在国道上隔着三公里拉了三条横幅,庆祝曹林同学考上了第一中学。
同桌给王亦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带着一种骄傲的神情,王亦并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感同身受,因为王亦感觉自己考上第一中学并没有很难。
后来发现难的并不是知识,也并不是考试题目,而是环境和命运。
王亦本该也是和曹林一样的命运,在乡镇学校读完初中,考入城里的高中,或者考不上城里的高中。
但是因为当时王亦姑妈坚持要带王亦去城里读书,改变了王亦后面的道路。
后来曹林选择理科,和选择文科的王亦分道扬镳,王亦考上了本科的师范学校,而曹露思只读了专科。
知识的累积、命运的影响,哪怕你是最出众的那个孩子,也总有,总会归于平淡。
王亦在多年后听到了一个笑话。
多年后,私立学校遍地开花,以高昂的学费录取那些成绩很低的孩子读书,读高中。
有一所学校,第一年考上了一个重点,第二年考上了两个重点。
学校门口依然在国道旁边,学校自费在国道上拉了一条横幅——恭喜本校重本人数翻一番。
这可能就是语言的艺术吧!
第15章 古镇
离王亦的代课结束还有三周了,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只有第一个月的时候,王亦感觉自己需要整理,面对的事情比较多,从第二个月开始,王亦就已经按部就班,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王亦听说,周老师12月底要走了,和王亦他们离开的时间是一样的,周老师没有什么异样,还是每天准时来上课,休息的时候去实验楼的会议室睡觉。
王亦开始整理要在离开之前做的事情。
她上次回王爷爷家,就已经把一些不用的东西邮寄回老家了,剩下的东西,她自己到时候带回去就好了。
两个多月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