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王亦不喜欢这句话。
她从小在亲戚家长大,父母在外打工。
“你爸爸妈妈在外面那么辛苦,你要好好学习啊!”
“你叔叔对你那么好,你要好好学习啊!”
........
她听了太多了。
为什么接受任何好意,都要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王亦想的是,接受别人的好意,成为更好的人,但是不仅仅限于学习这个方面。
但是她也不能给林雯说,接受我的好意,但是不用好好学习。
林雯听着也很奇怪吧。
林雯他们要坐车会爷爷奶奶家里,所以先下车了,王亦到了学校那个路口下的,学校路口有一家张豆花儿饭店,王亦每次都说自己坐到那边下车,不会提自己去牛河中学。
王亦第一次坐车过来,告诉收费员自己要去牛河中学。
结果收费员大姐误会她是学生,她有点不高兴。
纵观王亦上下真的没有老师的样子,穿着的衣服大部分都说高中的时候的,因为王亦准备有些衣服在这边穿了就不要了,所以带来的都是有些年份的衣物。
当时车上人不多,收费员大姐听说王亦是过来支教的老师,拉着王亦聊了好一会儿天,最后还少收了王亦几块钱。
“你也不是走全程,我就收你三块就好了,我们这边教育不好,只能教个认字,不比城里还能升入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学。你回去给我们这边多宣传宣传,多派点好的老师过来。”大姐乐呵呵的说。
王亦曾经认为,这个地方的人,也许没有那么高远的追求,只求有个初中或者高中毕业证,能识个字,能打工,就满意了。原来不是,因为交通的发达,他们经常能走出去,接触到更好的世界,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都能过上更好的那种生活。
但是王亦听了压力很大,其实她心里知道,她离开了,也许会跟别人讲述自己在这里的经历,也可以去宣传这个地方,但是教育的状态她无能为力。
第17章 寺庙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有人问到王亦,王亦都只会说走亲戚。
最后一周了,王亦在网上买了两个编制口袋,准备到时候两个袋子一装,背着书包就走。
其他的东西都分给班上的学生或者留给那个转租他们房子的老师,那个老师她和周朗从头到尾都没有见过。
班上的同学里面,只有两三个有电话,有一些学生回家加了王亦的□□。
王亦从小就喝父母分开了,她是跟着爷爷奶奶寄宿在叔叔家里长大的。从小爷爷奶奶参加结婚、生日、丧葬聚会都会带着王亦,王亦从将喜悦和悲伤看在眼里,很早也明白了生老死病,在大学的时候,王亦学到一句古文,但是她看了好久好久,觉得这句话道尽了人生的喜悲。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因为太明白了,所以王亦在离别的时候经常会去回忆相识的喜悦,在分开的时候就不那么悲伤。
但是王亦也清楚,和这边的人的每一段缘分,都有可能会停留在王亦离别的那一天,这些人这些事,王亦大概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集了。
因为王亦离开的时候恰好是圣诞节,圣诞节的氛围加上王亦要离开,同学们给王亦买了好多苹果,都单独包装精美,门口的小卖部终于会做了一次生意。
一个包装精美的盒装苹果的单价,超过了好几个苹果的总价。王亦将包装拆了折好,然后将苹果都分给办公室里面的老师,最后用自己买的圣诞贺卡一一回赠学生。
王亦没有收到苹果之前,就想好了,给自己教语文那个班的43个同学每人写一张卡片,写下对他们美好的祝愿。
做好了这些,王亦心情又愉快了一些。
王亦最后一周没有很早回去王爷爷家,而是留在牛河镇上,她还有个地方没有去。
那个悬崖上的寺庙。
周三,王亦早上起来在出租屋里面吃了一些干粮,然后就出发了。
她第一次一个人走去镇上的路,这边只有一条大路通向镇上,所以王亦不担心迷路。
她平时都走右边,这次走左边,走得很慢,一路上都在用眼睛记录周围的一切。
她想起了孙犁有一篇文章叫《老家》,开头的时候写主人公做了很多梦,想回家,但是梦中很多阻碍,导致他回不了家,一会儿时间不合适,一会儿鞋子不合脚。王亦觉得这样很不对,既然是急切思念想回家,那就应该梦到自己回家,后来王亦才明白,作者很想回家,但是也害怕回家,怕自己回去的老家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那么就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就是记忆中的老家已经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
奋力阻止也拦不住时间带来的变化,带走的人。
王亦记住的不过是现在的牛河镇,未来会消失的一草一木而已。
到了可以上去的楼梯口,恰好就在桥头,王亦看着栏杆的样式和桥边栏杆样式一样,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