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直接下令,按照之前规整好的拓展方法,将所有能够调动出来的官员,全部扩散到了现在大明的土地之中。
同时,也正式开始修建起了各个府城与京城之间联系的通信通道。
经过工匠们的不断改良, 不断优化,现在的通信通道,已经可以作到将近百里的长度直接联系。
以两百里为一个间断,哪怕是距离京城相当偏远的城池,经过几番转达之后,也只需要几刻钟的时间,就能将消息传达到京城, 传达到崇祯的耳中!
自此, 整个大明的新体系, 完全成型!
在这样的消息传递展开之后,太祖朱元璋便直接遁入了这爆发式的国运之中修炼。
仅仅是现在的国运程度,就能够做到修炼一年,抵得上之前十数年乃至于数十年!
更何况,随着体系的不断铺设,国运必然会更加强盛,等到所有内容全部铺设完成,只怕效果能直接超过以往百倍!
凭借着这份国运,修为已经停滞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朱元璋,只怕当真可以飞升了。
当然这些崇祯都不清楚,他知道的就是,在之前将兄长传递下来的大明皇位丢失之后,他终于在太祖的扶持之下,将整个大明带到了新的高度!
“所有官员,随同新军将士们出发吧!”
“是!”
这次,官员与新军将士们,扩散的地方可就大了太多, 以至于,绝大多数的官员上任,都没办法像上一批的前辈们那样,步行或者随便蹭个车就赶去新的任职地点。
由于这个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之后的体系,效率已经相当高,所以,每个县城每个府城所需要的初始官吏数量也就大大减少。
因此,这培养出来的第二批官员,就已经足以将新大明的一半地域全部管控了。
反倒是之前一直偏多的村令人手出现了匮乏。
毕竟官员扩充的速度,可是在三五倍之间,但是村令培养的速度却只是两倍,这样一来,自然就出现了人数上的差距了。
对于这一点,崇祯并没有选择让部分城池只有官员,没有村令,而是效仿农令的做法,让这批新上任的村令,一个人暂时先管辖两到三个村子,然后等新一批的村令培养出来之后,再变成最好的一个村令管理一个村落。
同时,为了让下一批的村令人手跟得上,崇祯此次直接下令为每一个村令配备四个新军将士转化的村尉。
如此一来,至少村令的人手也暂时跟上了官员体系的增长了。
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有效将新军将士的数量给消耗掉。
正如之前所讲,闯军的特点就是善于爆兵,只要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能够迅速增长大量兵卒。
尤其是他们发现,新军对于抓捕他们这些闯军的将领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之后,更是玩出了一手李代桃僵的戏法。
平时的时候,就在不影响行军速度的情况下,尽量扩大自己的队伍,然后每次遇到新军,就将自己队伍里面的大量新兵全都集队主动送给新军去俘虏,而他们自己则趁机跑掉。
这样,虽然不能完全保证自己不被新军同时包了饺子,但是至少保命的概率确实一下子就大了很多。
而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新军三五万人出战,攻打十万人的闯军部队,但是在俘虏了闯军近二十万人之后,闯军还有几万人在外面跑。
之前打天下,到处是敌人的时候,新军将士的数量肯定是越多越好,但是现在天下已经几乎平定,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做好新军将士的和平转化了。
任何一个已经完成大一统,同时并不打算太过向外扩张的国家,都不会保留太多的脱产部队。
因为,脱产部队本身对于国家的资源是只有消耗而没有产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少量保留的脱产部队能够保证国家的安全,但是过多的脱产部队却会导致拖垮国家的生产。
朱元璋当年的办法,就是将脱产部队,变成不脱产的半农半兵部队,也就是军卫所制度。
在当时,军户们被分发了土地,自行耕作,自己养活自己以及一家人,让朱元璋不花费一分一毫就养活了大量的军队。
这个制度在最开始的时候,可是极其让朱元璋自豪的,号称是不花一分,养活百万雄兵。
但是,一代代发展下来,军户、卫所制度的弊端,在这大明末年已经展露无遗。
这样的情况下,崇祯肯定不会再重蹈上一辈的覆辙,而是在思考之后,将有功之臣都转化为了官员或者预备官员,而那些功劳较少或者没有的,就转化为地方的兵卒。
如此一来,其实几十万的军队很容易就转化到了整个大明之中,稳定向好,而且没有任何波澜。
与此同时,农令这个崇祯从一开始就一直心心念念的体系,如今也已经明显展现出了能力。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有农令帮忙教导引领的地方,比起还没有农令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