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斐潜大部分的领地都是在内陆,但是斐潜并没有因此就放松了舰船技术的研究。
舰船技术的科技分支,也不是单独的光秃秃一根树杈,其实有很多方面和其他技术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比如,冶金和建筑。
冶金就不提了,建筑学怎么可能和舰船技术联系到一起?
确实有。
冶金加建筑,再加上舰船技术的一个合体的展现架构,就是船坞。
不管是新建造船只,还是船只的修理整备,都需要船坞。
一场水面上的战争下来,必然有船只的损坏。若是基本结构完好无损,就只是船只的甲板上被开了太多的孔洞,有些地方被烧坏了,不能继续航行,浪头一颠簸,水就直往里面灌。
这样的船只是丢弃还是修复?
答桉是能修,会尽量修。
只要基本结构完整,龙骨等重要部件未坏,那就会修。
若是只需要建造船只,很多时候便选择天然的港口,直接搭建简易的木架什么的这一类的天然船坞,可是天然的船坞往往地形受限,想要一边新建一边修复,就不得不面临着需要临时修建,或是加建出船坞。
而在蔡和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用水泥建造出来的半干船坞……
干船坞,是没有水的,所谓半干,当然是一半有水,另外一半没有水。
其实按照后世的建造修理舰船的需求,自然是干船坞会更好。只不过这个年代的水密材料并不过关,还是会渗透些水进来,所有有些地方还是有点水,不碍事也就不太管了。
马钧也有提出一个想法,直接在黄河几字之处开出一个开挖一处简易船坞,挖出一条又长又宽又深的水渠,然后在水渠之内的面上砌筑石壁,以胶浆抹缝,待水渠建好之后将水引入,船只就可以沿着水渠到达修理处,然后再将水排空,船只就可以在这条没有水的船坞内修理,修好后再将水放入,船就可以驶走了。
这样的船坞自然也可以用来建造新船。
这个方桉被否决了,因为估算下来投资过大,主要是在没有蓝翔协助之下,土石方的量实在是一个只能用人力堆的问题,而关中三辅地区什么地方的发展是不需要人力的?
后来,便是在黄承彦的一同研讨之下,改成了当下采用的,另外的一个替代方桉。
简易滑道。
简易滑道就是用木质的滑道和大量的润滑脂来代替船只从水面到船台之间的上墩和下水。这玩意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并且对于岸边岩石土壤硬度什么的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只不过不能承载太重的船只,若是以后斐潜真的那一天拿出了铁甲舰,恐怕就是拉扯不动了。
在面对着木质楼船的时候,这种类似于半干船坞的简易滑道,还是相当不错的,只要将原来的地面整平,适当加上碎石、道砟,滚压平整,灌注水泥即可。而且因为结构简单,拆装都很方便。如果需要迁址,也可以拆除大部分的设备,换到新的地方。
斐潜带着蔡和,就是来看这个船坞,看一看旧船的改装和新船的下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蔡和不是一个很优秀的将领,若是让他上阵杀敌,未必能有多少的战果,但是他对于船只的理解,要比很多其他将领都强一些。
各有所长么,这不奇怪。
除了怪胎斐潜,他似乎什么都懂一点。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汉当下,很多人都对于斐潜非常敬佩。这些人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斐潜能做到这一点,这要读多少的书,掌握多少的知识才能做到啊!
最后为了解释这一点,便是只能是归到了蔡氏藏书上,然后就有了传言,说是蔡氏藏书当中可能有春秋之时的墨家宝书,甚至可能还有上古所遗留下来的不传之秘……
蔡和看见眼前的场景的时候,下巴就一直是下垂状态,怎么都不太合得上去。
大汉当下的自然资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所以这里的船坞所需的木材还是可以保证的,加上了水泥这个大凶器,虽然说没有后世那种E或是F的凶残型号,但是至少也是接近C了,算是相当可以了。
同时,冶金的发展也使得斐潜可以毫不吝惜的动用一部分的钢材,而不必全数去选取那种珍贵的铁木,节省了一部分的树木资源。吊臂滑轮的运用也使得人力拖拽的时候可以相对省力,通过钢管之内灌注混凝土,以轴承加上动物油脂润滑,使得绞盘可以承受较大的力矩,对付木质船只,虽说谈不上多么轻而易举,但是至少不算是太吃力。
主要是木质船,自重不大,若不是担心铁太容易锈蚀,只用铸铁也成。
蔡和左看看,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