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军太监立功了。
因为他不仅仅亲自带领兵马剿灭薛麻子强盗团伙,还破获白莲教意图聚众谋反的大案。
当然被赶来拍马屁的布政使、按察使、兵备道、知府、通判等等官员吹捧得上了天。
这些人想破脑壳也想不通,最难伺候简直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监军太监,怎的一声不响出现在晋中?
程序上难道不应该是要钱、要粮、要民夫,雁过拔毛刮地三尺么?
他们哪里想到,此时的监军大太监其实是被二十一个如狼似虎的锦衣卫监督。
胆敢违背黄毅的意图,保准被罚一天不许吃饭,甚至于有可能罚去挑水、劈材、倒马桶。
监军太监亲自带兵剿寇还不骚扰地方,平时看太监不对付的地方官都被如此高风亮节的太监感动了。
于是乎,十几道歌功颂德的奏疏送去京师,大太监王坤被歌颂成了忠义果敢的能宦、优宦,是广大宦官的楷模。
紫禁城西暖阁御书房,几十个太监敛声屏气,生怕被皇帝注意了。
唉!一心想着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苦啊!
登基后没多久就向阉党痛下杀手,使得众正盈朝。
仅仅是过了不到两年,崇祯皇帝就发现众正盈朝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唯有嘴皮子很行。
他们绝大多数是打着天子不与民争利的幌子为自家小团体谋取私利的贪官,
剩下的是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腐儒。
还有的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所谓的清流。
崇祯皇帝原本幻想天下大治,谁曾想励精图治四年了,国事比天启年那会儿都不如。
被建奴肆掠的京畿之地还没恢复生气,陕西又糜烂千里,山西亦被流寇破了几个县。
崇祯本来脾气就不好,看到不好的奏疏容易大发雷霆,这段时间基本上就没啥好事。
奏疏呈报的要么是兵乱,要么是民乱,要么是天灾要求减免赋税缓交辽饷。
最要命的是辽东奏报,但凡崇祯看到,都要咬牙切齿。
前天辽东又有急报,奴酋已经把刚刚恢复的大凌河城围得水泄不通,大有不破大凌河城绝不退兵的架势。
朝廷如果不派兵马解围,大凌河城被攻破只在旦夕。
崇祯当然知道要派兵,已经下旨征调登莱、蓟镇、永平兵马,可是能解围吗?
勤政不已的皇帝每日都批阅奏疏到深夜,每日都是提心吊胆,生怕又有噩耗传来。
忽然间被各种坏事搞得一个头两个大的崇祯皇帝懵了,众正盈朝不都是弹劾内官专权吗?
今儿个怎的有这么多进士出身的文官夸赞起宣大监军太监?
“王伴伴!”
一旁侍立的王承恩连忙应声道:“奴婢在!”
“这王坤你可熟识?他才去了宣府三个多月而已,怎就能够被那些文官夸奖了?”
“回禀陛下,王坤原是御马监提督太监,颇懂兵事,去宣府之前,奴婢特意叮嘱他勇于任事,莫要丢了皇家的颜面!”
崇祯皇帝舒展了一下身子,看了看伺候着的几个大太监,提高声音道:
“嗯!王坤做得不错,希望他再接再厉。”
崇祯皇帝不知道,他身边的大太监们迟迟没见着王坤送来冰敬,正在盘算着给小鞋穿。
被皇上这么当众夸奖一番,擅长见风使舵的太监们立刻收起了小心思。
他们暗自腹诽:王坤那小子飘了,不好好捞银子孝敬,却跟着啥兴和营跑去山西打仗。
打仗是闹着玩的吗?
万一打输了皇帝怪罪下来,文官武将未必有事,犯事的太监肯定是直接杖毙。
正在胡思乱想之时,只听见皇帝又开口了:“尔等都留意一下,如若那王坤监军的兵马再立新功,立刻奏报!”
几个大太监连忙应承道:“奴婢记住了!”
糊里糊涂被王坤叫来陪同体察民情的知县老爷,忽然间就大祸临头了。
没办法,辖区有杀人越货的土匪,出了勾结匪徒的土豪劣绅,还潜伏着白莲邪教的大头目。
如若不是监军大太监王坤带兵剿寇路过此地,顺手消灭了薛麻子强盗团伙,查获白莲教头目,结果不堪设想。
县太爷本来就胆小,摊上了这么大的祸事吓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然监军太监却没有把他往死里逼,要求他给兴和军解决一个月饷银、粮食。
只要粮饷给足,他不但既往不咎,而且给他报功。
兴和军不骚扰老百姓并不表示好欺负。
该沿途州城府县供应军粮、马料一样也不能少。
不是缴获了八千石粮食,又抄家抄来两万余石么?怎么还向地方上索要啊?
一码归一码,该兴和军的没要到手,不会减轻老百姓负担,那些粮食和马料都会被官吏贪污了。
县太爷不想获罪,他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