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年。
奉新。
十里外的农庄里住着俩兄弟。
宋应升和宋应星。
哥俩在当地绝对称得上人杰,不不不,在炎黄子孙里,都称得上人杰!
哥俩年纪轻轻去参加省考,一个全省第三,一个全省第六,斩获举人。
后来,两人兴冲冲去直隶参加会考考试,奈何当时国政被奸佞把控,因而,屡考不中,名落孙山。
然而,举人亦可丛仕。
从九品或八品做起。
不像进士,一般都是从七品或者七品开始做,甚至一甲及第者,都是六品开端。
大哥宋应升从小县令开始做,一步步上爬,为官有政绩,功名颇丰,后累升省府知府。
宋应星的官场生活不顺,但他的不顺都是自己不愿意做,做了几年教育事业,县教谕,大致相当于县教育局大领导,但在当时属于不入品,但也拿着朝廷俸禄,后来考察优满,做八品推官,掌管一府刑狱,相当于省监狱狱长。
后来升任知州,接着……明亡,新权给宋应星高官厚禄,宋应星婉拒不应。
哥俩官职都上至正五品,当明亡后,兄弟俩无意官场,辞职不就,回归故里,与事农桑。
其中,宋应星官场的不顺造就了他在科学学术上的成就。
天工开物、论气、论天……等学术产物对时代和后世影响极大。
特别天工开物一书,简直称得上神作。
内含物理学、数学、机械学、化学、哲学、农业学、生物学等等领域学科知识。
称得上明朝手工业大百科全书。
他继承张载的学术,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朴素派萌芽。
张载是谁?一位学术大老,最广为流传的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先生,按照古现代地图对照,应该就是前头那个村庄了。”
苏方木扫了眼地图,望向前方的村庄。
这村庄不小,少说有二百户,在当地绝对属于大宗族。
一村子全姓宋,主家就是宋氏二兄弟的大庄子。
二宋府。
楚天歌和苏方木皆穿汉服古装,素表华丽,一瞧就不是普通老百姓。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西江行省多大山,北方征伐主力弛聘在平原地区,因而才使得西江山区部分得以善居。”
“宋家并非因二宋发达,其先祖也曾为官,属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毕竟,高级知识永远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哪怕如今科技昌明的今天,现代化社会,真正的知识依旧不会公开普及,能推广教育的,永远都是边缘知识,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都是受到一模一样的制式教育。
二宋能上私塾,能上官学,能读书,能考公,就非一般人。
苏方木来到宋府门前:“劳烦通报一声,我二人前来拜会长庚先生。”
门童摇头:“我家二老爷此刻不在府中,听你们的直隶口音,你们自北方来吧,也是来请我家老爷出仕?”
普通话在明末时期,和官话雅言基本接近,这一时期的近古音和后世官言有差别,但也不算太大。
苏方木怔了怔,点点头:“对,我们来自京城,特来拜会先生,想请先生做官。”
门童眼里充满鄙夷:“那你们要白跑一趟了,我家先生说了,但凡京城来的宣官使者,一律不见!”
这个时候,楚天歌上前,精神念力控制。
“你家老爷在哪?”
“在庄子的上河地里。”
“好,多谢。”
楚天歌带着苏方木离开。
门童恍恍忽忽意识醒来,不由得困惑,“我刚刚怎么了?感觉好像睡着了?等等,刚才来自京城的两位使者呢?”
门童瞅了半天,不见踪影,摇了摇头,转身回府里。
上河沿岸的农地里。
宋应星哥俩带领庄子里的佃户农桑。
“这种叫做辣椒的菜蔬是个除湿祛热的上品佳味。”
宋应星举着一枚辣椒给佃户们介绍,如何种植和打理。
然后将种子分发下去。
后世西江人很能吃辣,或源于此。
“待会去冶金坊,我准备做一辆罐水车,实现无人沟渠灌既和水位丈量平衡……”
大哥宋应升学术平平,但为官管理能力很强,哪怕奉新知县见了宋应升,都得尊称一声老师。
哥俩正在和庄子里佃户聊事农桑,时不时传来一阵酣畅淋漓的大笑。
“大老爷、二老爷,天热,您二位去棚子下喝杯凉茶,凉快凉快吧。”
一旁管家说道。
宋应升点头:“也好。”
宋应星和大哥宋应升并肩走着。
宋应星沉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