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一路随着赵洹入宫,而后直接展开一场朝会。
哪朝哪代,任何时期的朝堂上都会有阿谀奉承之辈。
歌功颂德的话语自然是不可能会少的,甚至还有人‘奉上’了祥瑞。
祥瑞?
赵洹不傻,他能不知道所谓的祥瑞肯定是假的吗?
但赵洹不至于拆穿,因为这个时代百姓就相信这个,祥瑞能提升一个帝王的威望,因此正常情况下,奉上祥瑞的人,无论祥瑞是真是假,只要说出去之后能让百姓相信,那么这个奉上祥瑞者就是有功的,一般都能得到一些赏赐。
真能让百姓相信有祥瑞出现,赵洹当然不吝啬一些赏赐,但他绝不会现在就立刻赏赐,甚至如果百姓并不愿意相信有祥瑞出现,赵洹还会治此人的罪。
想通过制造祥瑞获取利益,那么便也当承担这其中的风险。
另外,赵洹还深刻的记住了这个人,把这个人打上未来绝对不可重用的标签。
接下来是商议事情。
有功将士赏赐,伤亡将士抚恤,以及四军兵员的补充等等,赵洹还顺势说出了准备将四军每个军都扩充到三万人的事情。
令赵洹颇为意外的是,他再次扩充四军兵额一事,满朝竟然没有一人提出反对。
宰相李纲、少宰李光、兵部尚书朱胜非、枢密使宗泽等人不反对很正常,毕竟他们都是能臣,且偏主战,知道收复河北并不代表就没有战事了。
但黄潜善、汪伯颜一类保守派,主和派,满脑子都是议和止战,竟然也没有任何一人提出反对,就算他们反对赵洹不会听,可态度总得摆出来吧,所以赵洹才觉得不太正常。
赵洹注意到汪伯颜、黄潜善二人与他们的许多党羽交换了几下眼神,好像事先曾达成过什么共识。
而后,黄潜善主动提出,增加给有功将士的财物赏赐,以及阵亡将士抚恤金等。
汪伯颜也禀奏,列出许多河北诸地战后重建,救济难民等等。
观望和猜测了好一会,赵洹总算回过味来了,黄潜善、汪伯颜等人就一个核心,那就是花钱,要朝廷尽可能的把钱花出去。
“他们这是想干嘛?”赵洹疑惑。
不过,他虽然不知道黄潜善、汪伯颜等人目的究竟是什么,但他们提出来的这些个事情,也都是朝廷该做的,赵洹不可能视百姓如草芥,在他眼里,大宋每一个百姓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大宋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时代,未来赵洹的雄心壮志,都需要大宋有足够多的人口才能支撑。
历朝历代,战祸都是令百姓人口锐减最快的事情,发生战祸的区域,比如河北之地,前后两年的战祸,就直接使得减少了两成人口。
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战祸让太多耕地抛荒,让太多底层百姓不仅没有一粒粮食存余,连衣物也全都被抢光了,如果不大力救助,未来一两年的冬季,还将有一到两成人口消逝。
如果全力救助,估计可以让河北百姓最后少减至少一成人口,只不过代价可能是几千万贯,乃至亿贯的国库银钱,没有几个帝王听了能舍得的,当然也没有几个帝王能拿得出那么多国库银钱出来的。
赵洹问了一下户部尚书,要做到汪伯颜列举的那些大致需要多少钱,同时国库还有多少余钱。
得到的结果,没有太多意外,刚好把国库剩余清空,这便意味着,从六贼,以及唐恪、白时中两桉问罪的大量官员,抄出的两亿多贯钱,短短不到两年就花光了。
从大宋往前数,无论哪个朝代都没有这么能花的。
“目的?”
赵洹从本质剖析,黄潜善、汪伯颜等人满脑子都是议和止战,最好从今往后都不再继续打仗,他们故意算计,把国库余钱花光,唯一能联系上的。
就是未来赵洹还想再打仗的时候,就会面临国库没钱了,打不起的结局。
为了主和,黄潜善、汪伯颜等人还真是机关算尽。
虽然基本上猜到了黄潜善、汪伯颜等人的目的,但赵洹却并不打算制止。如果黄潜善、汪伯颜等人认为,把此刻国库余钱都花光,未来他还想打仗的时候就找不到钱,那就大错特错了。
从后世穿越来的,他没吃过猪肉,能没见过猪跑吗,税收,金融,产品等等,他会找不到弄钱打仗的地方吗?
还有,大宋每年赋税六千多万贯,开支却达到八千多万贯,超支这么多,其中多少贪污的,多少没必要的开销,国库没钱了,他正好从这方面先开刀。
治国的本质是吏治,虽然经过六贼一桉,唐恪、白时中一桉,两次大规模牵连清洗,但他相信大宋整个官场,还是烂的。
赵洹突然想到了清朝的雍正时期,那个时期的清朝也是连年超支,并且无官不贪,整个官场几乎都烂透了,雍正花了十三年,活生生把自己累死,最终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治贪成功的皇帝,也给清朝多续命了一百多年。
无论清朝如何,雍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