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契丹军一路长驱直入,郑世民竟然连半点作为都没有。
他不怀疑才怪,只是,这个时候怀疑,怕是显得晚了一些。想到郑安现在在朝中党羽众多。宋喆就是满头大汗。
宋喆对郑安已经心生猜疑了。想到自己一直只信任郑安,宋喆感觉自己已经无信任的人可言了。
而且,郑安大权在握,儿子又手握重兵,只怕,搞不好,真要反他的话。可能他的皇位就要拱手相让了。
想到郑世民现在还掌握着十几万的大军,宋喆就心头大急。他连忙传出了圣旨,让郑世民回京述职。边关之军交由别人。
另一边,宋喆也在担心着江潮,江潮的子弟军始终是他的心腹大患。甚至比起郑安和郑世民的隐患更加的让他寝食难安。
可江潮的子弟军太厉害了,而且,江潮本身也太厉害。估计整个大赵能够对付他的没有几人了。
他现在在等靠山村和宁洲府那边的消息。听说,各路势力都想要去占领宁洲府和靠山村。
如果,靠山村被占,江潮的老巢被人端了的话,江潮的子弟军怕也就废了。
他知道江潮的子弟军完全是靠着靠山村的后勤支撑的,特别是那些火雷类的兵器。
要是没有了靠山村,以江潮现在二万的子弟军,慢慢耗他也能将江潮耗死。
只要靠山村那边被攻下来,他就准备对江潮动手。他做为皇帝手下的兵力还是很多的。各洲府军加起来,百万之军是有的。
江潮并不知道皇帝的打算,在收拾了东型关的残局之后,他带着子弟军和岳鹏举回靠山村了。
东型关则留了一个空关,到时谁想要占据,随他了,反正江潮也没有想过要占东型关。
回程的路上,他在等皇帝的消息,他让人散布出去的消息,应该已经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了。
要是皇帝还反应不过来,那这皇帝就是真的废了。只要皇帝打压郑安父子。引起他们之间的矛盾,皇帝只怕暂时也对他顾及不及了。
等到江潮离开东型关没多久,刚赶到安西府时,他就收到了手下情报人员传回来的消息。
皇帝命令郑世民回京述职,只不过,郑世民却又上书称边关还有契丹军的余孽,需要清除为由,拒不交出兵权。
他甚至带领着那十几万大军,将契丹军占据的几个洲府,又重新占据并夺了回来。
那里留守的契丹军只有几千之众,哪能够对抗得了他们十几万大军。此时的郑世民倒是变成了杀敌的勇将了。
郑安知道了皇帝对他生了疑心,因此,他决定先将兵权掌控在手上为好。
让他儿子回京述职,谁知道会是什么结果!而他自己,则留在了京都。因为他手下的门生遍布,更是掌控大权。
皇帝倒是一时将他无可奈何。再加上郑世民在外掌控兵权。
哪怕皇帝现在知道郑安有反心了,却也只能是干望着,碰也不是,不碰也不是!皇帝这时才知道自己有多憋屈。
朝中大部分知道这些事的大臣们,都表现得很冷漠,没有谁过来找皇帝商量对策。甚至全都装聋作哑。
由此可见,皇帝宋喆做得有多失败。如果,不是因为大部分的官员不想反叛,估计,皇帝可能早就被拉下皇位了。
这时的皇帝想到了江潮,或者,对付郑安一家,只有江潮有那个能力了。
最好,就是江潮跟郑安一家斗得个两败俱伤,然后,他坐收渔人之利。
而就在他想着找个机会准备将江潮调到京城对付郑安时,黄知洲等三名知洲带着耶律光明的尸体来到了京城。
当看到耶律光明的尸体时,皇帝宋喆差点没有一口老血喷死自己。
他满心的肉疼,这可是城池和金银啊,竟然就这样让江潮给杀了。他之前还不知道耶律光明已死。
他还以为耶律光明只是被俘虏了,正由三名知洲带回京城呢,他还在等着靠耶律光明敲契丹族一笔。
现在,敲个毛!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契丹族的怒火,耶律光明可是契丹军神,他被大赵给弄死了,契丹族不为他报仇!?
他没想到江潮竟然扔给他这么个烂摊子。这下,他是彻义的焦头烂额了。
特么的,郑安父子的事还没有解决呢。现在又来个契丹族的事。这尼玛的,以后他还怎么活!?
还没等他从怒火中回过神来,民间再次传起了契丹军被覆灭,靖边候江潮是如何大发神威,将契丹军灭于东型关的。
反正说得绘声绘色,将江潮说成了民族英雄。同时,也将那放契丹军进来的郑世民,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