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高考
高考的时间愈发紧迫,林逸秋只能暂停给刘季年补课,因为这两年形势紧张,林逸秋不想让刘季年下场冒这个险去考试。
同时刘季年也开始了陪考家长的生活。
每周一直周五,他陪林逸秋住在出租屋,因为学校没有食堂,他要负责一日三餐。每周六周日,他要回刘家村检查每一批运送出去的货物,这番折腾下来人都瘦了一圈,看着却更精壮了。
为了上学更方便,林逸秋用林夏妮给的工业券,淘了一辆全新的自行车,说起来他做副队长也有两年了,这还是他第一次给自己购置交通工具。
虽然林逸秋已经读完高三并且顺利拿到毕业证书,但是重新读书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令人头秃。
但是头秃也没办法,他所插班的学校是整个松安唯一一个高中,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以后,小小的学校瞬间涌入了了两千多名学子,平均每个班都有八十几个人,来晚的人只能席地而坐。
他们大部分年纪都很大了,很多都是被上山下乡耽误了,不少女同学甚至背着熟睡的孩子也要听课学习,也有为了高考孤注一掷,辞职来考试的,还有跟兄弟姐妹或者子女一块复习准备参加考试的。相比较而言,林逸秋的负担已经是最轻的了,年轻未婚无子,还有一个“贴身管家”。
每天来到班级里就能听见笔尖在纸上滑动时候发出沙沙的声音,这让以前懒散惯了的林逸秋也不得不每日强打着精神学习。
在得到高考具体日期的通知以后,学习氛围一下子紧张了不少,以前还有讨论题目的声音,现在基本都在埋头苦读,林逸秋变得更紧张了。
这日,又是学到天色全黑,学生们意犹未尽地走出校园,林逸秋一眼就在人群中看见了那个高大的身形。
但是众目睽睽之下,两个人不得不避嫌,只能四目相对地傻笑。
林逸秋快速地冲到刘季年面前,在扑倒他之前将将站稳:“今天不是周六嘛,你怎么过来了,货都备好了?”
刘季年用搓热的大手偷偷包裹住林逸秋冻僵的小手,然后对他说:“上一批卖得很好,这边这批也准备得差不多了。”
自打知道林逸秋准备填京城的学校,刘季年就一直想着把刘家村的食品卖到京城去,以后可以继续陪读。
刚开始效果并不理想,毕竟京城文化底蕴浓厚,老字号的糕点铺子不胜其数,后来也不知道他想了什么法子,反正等林逸秋知道的时候,东西已经可以卖到京城去了。
林逸秋回握住对方:“辛苦你了。”
刘季年脸上带了浅浅地笑意:“不苦,这已经是我最幸福的日子了。”
刘季年问他:“饿不饿?”
其实林逸秋已经饿过头了,背书背得头昏脑涨,啥也不想吃,但他还是假装抱怨道:“饿啊,累都累死了。”
人前的小知青总是端着和善的领导架子,所以刘季年爱极了他幼稚的小表情——这些只有他能看见的真实的林逸秋。
其实刘季年很多次都想劝林逸秋要不就别读了,太辛苦了,大不了他们回刘家村好了,反正现在也能赚到钱了。但是他知道,林逸秋一直在努力可不仅仅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们两个人的未来,而自己能做到就是默默守护在他身边,支持他鼓励他。
话到嘴边,刘季年又改了口:“我给你煮个面条吧,这个点饭馆都关门了。”
林逸秋补充道:“好啊,我想吃鸡蛋面,要两个鸡蛋,加猪油渣的那种!”
1977年11月份,高考正式开始报名,一如林逸秋所料,整个松安市包括下面五个县城几十个生产大队还有几个农场,共计报名数多达五千人。
因为想着以后去京城发展,林逸秋的三个志愿都写了京城的学校。
他倒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北方大学、燕京大学这两所重量级高校肯定考不上,所以第一志愿填了北平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竟英语是他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科目),第二志愿填了华夏民族大学,第三志愿则保守很多,他填了一个北平某师范大专,也算是一个保底学校。
如果今年都考不上,那他明年将继续报考北平外国语学院,其他的其他志愿则改回东北或者老家。
高考前夜,林逸秋领到准考证,他被分配到离出租屋两小时车程的一所破旧中学。
怕林逸秋睡过,从高考第一天开始,刘季年就整晚都不敢睡觉,午休也不敢合眼,一到点就把人喊起来,热水热毛巾赶紧奉上,最后用烘得热乎的军大衣把人包裹住,让人精神抖擞地去考场。
1997年12月10日,迎着瑟瑟寒风,五千多名学子进入了考场。
林逸秋奇艺的造型自然引起不少人的注目,但架不住这东北的天实在冷啊,等到进了没空调就一个小小火炉的大教室,林逸秋才知道刘季年的军大衣有多管用!
林逸秋选择的是文科,主要考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