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玉体欠安,须无声静养,不见任何人。”有他在,谁也不敢强闯,何况大家也都明白杨朔是最为忠诚的将领,既然他如此沉稳,皇帝恐怕并没有出事。只是皇帝没出事,北方出大事了!大家都等着向皇帝禀报,以求明确的旨意下来,好去做事。如此不闻不问,到底是什么意思?
时间已入七月中旬,盛夏酷热难当,人人情绪焦灼,数千双眼睛全盯着幽州的局势。圣心难测,没有皇帝的明确旨意,底下大臣也只能干着急,不敢擅自行动。有部分察觉形势不对的官员,已经让全家老小打好包袱,率先转移走了,就等着随时跑路。
七月底,圣人终于下了第一道旨意,命金吾卫将军王忠嗣携诏令,率三千金吾卫士兵,急行军前往幽州,查明之前下达的诏令的执行情况。
而此时,一直未曾传出消息的尉迟焉终于有消息了。封子坚经过大半个月的艰难寻找,终于找到了失踪了的尉迟焉。这位李瑾月的左膀右臂,身受重伤,身边只有一个十人的拱月军小分队,一直躲藏在深山之中。根据她们的回报,早在六月上旬时,整个幽州就已陷入了诡异恐怖的气氛之中,将领们陆续失去理智,完全任人摆布,竟然推举战功资历全然不足够的安禄山与史干二人作为幽州大都督府的代理大都督和先锋大将军,而且此二人手上居然有皇帝任命的诏书和幽州大都督府全部部署的兵符,包括李瑾月的直属,几乎是转瞬间就将幽州兵权全部拿下。如此看来,寿王送兵符的人失败了,兵符还是落入了安史二人的手中。拿下幽州后,他们便开始了斩杀异己的残酷行动,一切不受控制的隐患,他们都不会放过。这当中自然包括李瑾月留在幽州的一千拱月军亲兵。
察觉到事情不对劲的尉迟焉试图连夜带领拱月军潜逃出去,奈何被发现,一路搏杀,拱月军死伤大半,到最后穷途末路,尉迟焉等十一人是在另外一只小分队牵引敌军注意力的绝境下逃出,拱月军除了她们,几乎全军覆没!
这件事无疑对李瑾月是一个重大打击。那些姐妹们,对她来说是出生入死的同伴,是她耗尽心血组织建立起来的亲兵部队,她们没能死在抵抗外敌的战场之上,却死于内部叛军之手,这让她一时之间无法接受。
然而,更为沉重的消息再度传来。八月初,安禄山、史干正式发兵,率先攻打幽州西南侧的易州,幽州铁骑卷土而来,如冷箭勃发,撕裂大唐脆弱的内部防御线,制造出一个恐怖的贯穿伤,并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向西南方向推进,直逼洛阳、长安而来。叛军与王忠嗣率领的金吾卫于莫州短兵相接,王忠嗣不敌溃败,回兵冀州,与忠王汇合,暂时偃旗息鼓。
八月初十,安禄山以及更名为史思明的史干二人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向任何敢于抵抗他们的力量宣战,一场浩劫突然爆发。自此以后,这场持续了两个多月的动乱留笔史书,史称“安史之乱”。
而史书也将永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这场动乱的英雄人物之名——安北晋国大公主、瀚海大都督李瑾月。唯一一个手握重军兵权,以平乱大功获得皇太女之位,顺利登顶大宝的女帝。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从755年12月开始至763年2月结束,持续了七年多的时间。但是在我这里不仅提前了22年,而且只持续了两个月。
第二百八十一章
八月十四日, 赵州东南与冀州交界处, 漳水畔, 幽州东路军大营。
一位身长七尺, 蓄着美须髯,样貌俊朗的青年将领腋下夹着自己的头盔, 正满面愁容地走回自己的营帐。时值午间,刚刚放饭结束, 他用过午食, 正准备回帐休息。
自从收到长安千羽门来信, 一个半月了,再也没有了第二封信, 他传出去的信, 也不知对方收到没有,青年将领心中十分焦虑。眼下他被裹挟在这幽州叛军之中,替叛军作战, 实非他所愿,可是他却不能轻易反抗, 军令如山, 违令者可以立即被上官军法处置。他一个人势单力薄, 实在没有办法反抗。何况长安来信,是要他留在军中接应,他也不能轻易离开。这些日子,他随着叛军的东路军来到了冀州附近,他们接到的任务就是攻打冀州, 率先拿下挟持忠王的冀州刺史李陌。
这可如何是好,他绞尽脑汁,却想不出办法来。他只是一名中阶的将领,官至昭武校尉,领一千人的团营骑兵,乃是东路军中一个不大不小的指挥官。他的长官们不顾一切地听安史二人之命,他找不到任何反抗的余地,想破了头脑,也想不出来扭转眼下局势的办法。他空有一腔正义之心,有心镇压反叛却根本无能为力,反倒成了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叛军同党,故而终日里唉声叹气,十分愁闷。
走到帐门口,刚准备掀帐进去,冷不丁背后有人拍了他一下,唤他一声:
“郭校尉。”
他惊了一跳,回身一看,这才发现是自己的副将王冲,身边领着两名面生的士兵。
“冲子?你这是作甚?”他摸不着头脑。
王冲左右看了看,凑到他耳边道:“有人要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