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弟弟改姓才对。
顾元娘终于相信大儿子是认真的了,随后顾茂正式上了折子请封世孙,元琪亲自给满了三岁还没大名的小家伙赐名顾真。
五代同堂的安远侯府给家里老太太过寿,热闹程度自不用多说。
老太太的年纪很大了,虽然脑子还是清醒的,无奈子孙实在太多,曾孙辈勉强还能记全,玄孙辈真的就是认不完了。
当然,三位公主老太太肯定是认得的,顾盼代表陆珊发表感言,说老太太千万要保重身体,母后正在燕京筹备迁都事宜,等老祖宗百岁大寿的时候,她在燕京给她摆寿宴,还带她去登香山。
老太太闻言微微眯起双眼,她想起很多年前,比此时的顾盼还要年幼的陆珊在她跟前说过的话。
第175章 立储(上)
皇帝有意让齐国公主入朝议政, 这是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的事,而且基本上也都接受了。
从太丨祖皇帝开国算起,顾家的公主就有从政从军的先例,虽然个例不多,但也并非孤例,再多一个齐国公主,多数人都觉得很正常,个别人不太适应也只是心里犯嘀咕,绝不至于上书死谏。
许是吃准了朝臣们的这种心理, 迁都燕京之后,元琪不声不响出了个大招。
正如陆珊当初对顾盼说的那样,把皇室和朝廷机构搬到燕京不算费事, 前前后后大半年,基本也就妥了。
可恢复了燕京的地位绝不意味着遥京马上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包括朔州在内,新光复的州郡都在淮水以北, 迁都燕京倒是有利于管辖,可原先南方的州郡,距离燕京又太远了。
所以元琪下令设了陪都,就是原来的遥京,要等所有事务理顺以后才会撤销。
暂设陪都之事毫无争议, 因为的确是有这个需求,问题的关键在于谁能留守遥京,这才是重中之重。
所谓留守遥京, 绝不是简单地留个人看家,而是各部官员都要配置的,基本就算是个小朝廷了。
通常来讲,这样的差事适合东宫担任,其他人不是担不起重任,就是得不到皇帝信任。
可盛宁王朝哪来的东宫,满朝文武急得都想帮皇帝夫妇求个生子符了,只是考虑到皇后娘娘的武力值,大部分人只敢在心里想想,并不敢设施罢了。
然后元琪就说了,留守遥京的人选他早就有数了,齐国公主就很适合。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皇帝这是什么意思,亲自帮齐国公主建立自己的势力,不过是个公主,有这样的必要么。
也有脑筋灵光的,马上就联想到穆亲王府了。盛宁王朝北伐成功,顺利光复旧土,皇后陆珊的功劳不可磨灭,可除了陆珊之外,战功不能被人忽略的也大有人在,穆亲王父女均位列其中。
顾茂已经是亲王了,再往上升不可能,最好的赏赐莫过于王位传承不降等。偏偏顾茂没有儿子,女儿倒是有七个,降不降等毫无意义,因为郡主已经是帝女之外宗室女的最高封号了。
元琪既不忍心让劳苦功高的大伯无子国除,也不能给他塞个嗣子过去——便是元琪有这样的想法,客观上也没有条件,他的叔叔们并不是每个都有儿子——所以他想了个变通的法子出来。
因嘉兴郡主顾元娘也是跟着穆亲王上过战场的,于是元琪说了,日后顾元娘生了儿子,长子随母姓,可继承外祖父的王位。至于实际上封了世孙的是顾元娘的次子,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严格来说,元琪的做法不是很符合规矩,但从感情的层面讲,这是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结果。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立下赫赫战功,就因为没儿子,一切就要便宜外人,搁谁也想不通。
能传给女儿的儿子,还是随自己的姓氏,也跟传给孙子没有区别了,好歹都是自己的血脉。
同样的做法搁在王位传承上,众人觉得理所当然,可把王位换成皇位,有些人就觉得很可怕了。
以前元琪的做法不明显,人们也都没敢往这个方向去想,现在皇帝公然给齐国公主配置班底了,也难怪有人会多想。
然而多想又如何,皇帝没有明说,谁还敢上赶着上折子提醒他不成,没人敢出这个头,倒是有务实的,已经在族里挑选合适的年轻子弟了,说不准哪天就能派上用场。
那天下朝后,听闻元琪说起众人变来变去的脸色,陆珊笑不可抑,好半晌方道:“七哥是想有人主动请立皇储吗?”
“主不主动倒不重要,还得盼盼有机会表现自己,证明她能做到。”同样是立皇储,立女儿可比儿子难多了,顾盼要是个男孩儿,哪怕他什么也不做,元琪立了他也是众人齐夸皇帝英明。
就因为顾盼是女儿身,强势如元琪陆珊,也得慢慢给女儿铺路,让满朝文武接受他们将来会有位女皇储。
陆珊对女儿的能力倒是信心十足:“我们闺女没问题的,若非如此,七哥哪能下得了决心。”顾盼能用自己的表现打动元琪,那么在元琪的支持下征服文武百官,也就不是那么难了。
就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