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恺目中射出的寒光直落宋献策的脸上,让其感受到那目光中若隐若现的缕缕杀气。
说实话,冯恺蛰伏成都,操练兵马长达四年之久,这对于川外的巨寇而言更像是一个笑话。
在李自成看来,冯恺之所以不出川,完全是因为胆怯, 没有争雄天下的底气,只不过就是一个想要窝在川西,倚仗山川之险,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的鼠辈罢了。
等到川外哪一天乱战结束了,等到轰轰烈烈的起义大军灭亡了腐朽没落的大明,然后建立新朝之时,再接受新朝的册封,取代蜀王成为新的藩王。
然而错了, 错的离谱, 和张献忠不同,李自成并不觊觎蜀地,他更喜欢流动作战,在一次次的逃窜中裹挟百姓用养蛊的方式来壮大自身的同时去消耗官军的有生力量,所以他对武锐军的真实战力完全没有清晰的认知。
如果说张献忠对武锐军只是低估,那么李自成就是真正的不屑。
直到张献忠挺进四川再到重庆之战爆发,李自成原本以为张献忠要么和冯恺拼个两败俱伤,要么就会灭了武锐军占据四川作为根基之地。
然而现实狠狠的一巴掌抽在了李自成的脸上,探子的回报明明白白的告诉他……
大西军面对武锐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武锐军的火炮能够射到十里之外,张献忠也在火炮中丧生!
纵横天下长达十四载,和他齐名的张献忠死的毫无尊严可言。
不过就算张献忠死,在李自成看来也是一个意外,是张献忠对武锐军火炮射程判断失误,但是张献忠死了并不代表大西军完蛋。
要知道大西政权中最不缺的就是久经沙场的悍将和智将。
而李定国当得起智将二字, 在张献忠被炸死,孙可望被斩首之后,李定国夺取大西政权本身就没有出乎李自成的预料。
可让李自成无比意外甚至感到震惊的是,李定国不但采取精兵政策,将大西军最精锐的老营编练而出,最后组成一支五万人的强军,最后还直接放弃了江西、湖南两块地盘,西进或者西逃了……
通过牛金星、宋献策等一干重臣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张献忠在临死之前一定有过部署,这个部署包括将大西政权交到李定国手上,另外给大西军以后的战略规划做出决断。
这个决断是无需为他报仇进而彻底葬送大西政权,这说明什么?
说明张老贼很清醒的认知到,面对武锐军,大西军没有一点点的胜算,而且大明王朝已经算是亡了,这时代也变了,如果还想和往年那样通过流窜来祸乱天下,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所有追随他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包括他的儿子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没有老贼之命,凭李定国的资历还不足以掌控大西政权,更加不可能力排众议做出这样的决断。
那么张献忠不是冯恺的对手,难道李自成能觉得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北据建奴,南抗武锐?
那最后的下场一定是灰飞烟灭。
冯恺在权衡,按照历史轨迹,不算漫长的潼关之战以满清大败李自成而收场,失去潼关又元气大伤的李自成会以最快的速度逃离西安,然后一路流窜进入湖北,最终魂断九宫山。
李自成死了以后,顺军彻底分裂,不少将领成为抗击清军统治的英雄。
但这不是冯恺希望看到的,因为分裂的越多对于这个天下的伤害就会越大。
冯恺原先的打算是在李自成部拼的精疲力尽的时候提兵直扑西安,无论如何也要把顺军摁死在西安到潼关一线,然后再与建奴展开潼关会战。
如此一来,就算李自成死了,其部大将也不可能星散成为一股股流寇继续祸乱这个天下。
至于建奴,说实话还没看在冯恺眼里,事实上这天底下不论是谁都没被冯恺正眼想看。
论军队素养还有巨大到几乎到降维打击这种程度的武器代差,绝对不是建奴凭借凶残野蛮和一腔子的血勇所能弥补的。
对待建奴,冯恺考虑的从来不是击溃而是歼灭,彻彻底底的将这股从关外崛起竟然试图染指华夏江山的野人,从精神到肉体上彻底消灭。
只是现在冯恺发现自己有了其它想法,促使他有了这想法的原因就在于江南!
李自成等巨寇祸乱大明江山这么多年,但是祸害来祸害去几乎都是围绕着中原地带打转,轻易绝对不肯涉足江南。
以义军的尿性和抢掠的本质,一遍又一遍肆虐已经快成白地死域的中原,却放着富庶的江南不去祸祸,这本身就是有悖常理的地方。
但是违背常理却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江南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啃不好很容易崩了自己大牙。
流寇不是不想去江南而是不太敢去,江南豪族士绅多如牛毛,民间也相对富庶,因为富庶自然也就安于现状,那么对于任何想要打破这种平静的流寇,江南百姓都会将之视为不共戴天的死敌。
士绅肯出钱保护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