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赵出人意料的迅捷,用时仅短短两年,离赵前,嬴政召大臣至邯郸行营,商议下一个对手,燕魏两国是最理想的目标。
国尉尉缭和李斯都曾担心灭赵后就惊醒山东其余四国,为防止他们再度合纵共抗秦,秦可缓步慢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赵国的灭亡并未惊动这些麻木腐朽的古老王朝。
秦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毁灭了赵国,其余四国非但没有大的动静,甚至连互通声气的邦交使节也大为减少,鼓动合纵更是了无迹象。
尉缭欣然道:“韩赵庶民未生乱,山东四国未合纵。于民,天下归一之心可见也!于国,畏秦自保可见也!有此两大情势,老臣以为:连续灭国可成,一统大业可期可望!”
四国之间不见合纵可能,互相来访的使臣也开始减少,一副唯唯惶恐之姿,委实另人困惑他们是否都是忌惮秦国,唯恐自己成了下一个目标。
会上关于南下灭魏还是北上灭燕争论不定,李信更是主张兵分三路,一举攻灭魏齐燕三国。
李斯言:“燕国弱小,非能独当一面,但善于依附大国,南附楚,西附秦,中可附韩魏,成为举重若轻的同盟重国。于秦而言,既是助力,也是山东诸国的羽翼。如若举兵山东,当先剪除羽翼。”
燕国对盟友从来都是阴晴无常,翻脸比翻书还快,任何时候都能轻易倒向另外几国缔结盟约。
燕国和残赵的公子嘉立的代国合盟,无异于放弃了和秦的盟约,转而走上抗秦之路。
燕赵两国仇怨颇深,此时燕国非但没有趁机会灭了代国,反倒和其会盟,这本身就很值得人玩味了。
嬴政当即拍板,先灭燕国。
特使飞向蓟城,向燕王送达了战书——燕国不降即战,一任抉择!
太子丹曾在秦国为质,以秦国对自己无礼为名逃回燕国。
嬴政和姬丹本是年少好友,但后来两人的关系愈渐冷漠,姬丹以替身之法离秦归燕后,嬴政也曾飞书常驻燕国的顿弱,要求燕王交回太子丹。
顿弱认为燕国已经沉沦不堪,不是秦的对手,况且当时专一灭赵,不适宜对燕发兵,既有替身,君上权当不知,不予理睬即可。
太子丹最恨秦国欺压天下,更恨秦王政刻薄寡恩无情无义。他归国后一门心思想报复秦国,可放眼看去,居然没有一个合格的队友供他选择,自己手里又没有权力,非常郁闷。
太子丹归国后就拜见了少年时期的老师鞠武,现在已经是老太傅了。
后者对他急于复仇的决定沉默良久,现在的秦国远非燕国可以比拟,燕国两败于赵国之后,贫弱已极。
鞠武认为如果想对付秦国当徐徐图之,可与诸多会盟,但太子丹急于求成,他坚定的认为自己在秦为质时嬴政就不能存燕,何况自己已经离开了秦国。
直到一个特殊的人物进入燕国,太子丹的复仇大业才终于有机会缓缓拉开了帷幕。
不得不说他对此认知是清楚的,这是他唯一的机会,可一旦失败,他也将过早总结他的一生。
这个人,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扼腕自尽的樊於期。
他原本是桓龁做假上将军时的秦国大将,又是与王族联姻的外戚,在秦国老将中资望深重,是深得秦王信任的主力大将。
桓龁部两次攻赵大败,第二次失败,是樊於期违反军令所直接导致。战败之时,眼看着秦军将士尸横遍野,樊於期深恐秦国军法严惩,便从战场逃亡了。
及至消息落实,秦国朝野震动,秦王嬴政怒火中烧,当即下令拘押樊於期族人,同时追查樊於期下落并悬赏重金缉拿。
在战国秦的历史上,只有过三个叛将:一个是秦昭王时期的郑安平,一个是嬴政即位第八年的长安君成蛟,一个便是这个樊於期。
郑安平是范雎因恩举荐的大梁市井之徒,原本外邦人士,叛便叛了,秦国朝野骂归骂倒没甚风浪。
可长安君却是嬴政甚为喜爱的异母兄弟,樊於期也几乎是等同王族的资深老将,国人之震动,王室之羞辱便不是寻常之事了,无怪乎秦王嬴政对樊於期恨之入骨。
鞠武不赞同太子丹容留樊於期,秦王早就亟待理由对燕发兵,太子丹分明是肉置虎爪之下,自寻死路。
可太子丹也很坚持,送还樊於期也不能阻挡秦军征伐。
白发苍苍的老太傅道:“太子若当真安燕,当送樊将军入匈奴,使匈奴杀其灭口。而后,燕国秘密联结山东五国合纵抗秦,再北连匈奴迫秦背后。如此,大事方可图也。”
如此大事,历时弥久,过程弥艰,太子丹不能等,也不想放弃到手的机会。
太子丹密见燕王姬喜,禀报策议,他父王怀疑自己的耳朵,一再问他说了什么。
他板着脸回复:“刺杀嬴政,使秦内乱,无暇顾及天下。此计,已谋划三年有余,一切就绪。”
姬喜大长着嘴巴欲言又止,又止欲言,久久回不过神。
姬丹言之凿凿,称述厉害,愣是说得迂腐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