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水,这条分割中山南北的湍急河流、发源于太行境内的平原缔造者,是北方境内除黄河外,最大的一条内陆水系,也是黄河水系中的最大支流。(唐代以后,由于黄河南迁,滹沱河才由黄河水系,改为海河水系)
由于太行山脉内众多支流的汇聚,待滹沱水流至下游平原地带时,其宽度和水流量都到了让人望而生怯的地步。
其实中山国若是以滹沱水为界河的话,赵国想来也不会那般觊觎于他了。
然而自数百年前,刑、卫两国被戎狄赶出河北平原范围后,这些戎狄便凭借着先天的优势在河北平原上盘踞了下来,领土范围也早已经越过了滹沱水南岸。即使经过了晋国的上百年努力,戎狄依旧可以控制滹沱和南北两岸。
三家分晋后,列国实力明显得到了增强,魏国更是曾短暂的灭掉过以白狄为主的鲜虞部落联盟。不过在齐、赵两国的干扰下,戎狄们最后还是得以复国。
赵国恐怕也想不到,被魏国轻易灭掉的中山国,有朝一日会成为自己的心腹之患。
但也没有办法,彼时的河北平原若是被魏国长期占有,待魏国彻底消化中山地后,下一个目标必然也会是赵国。
相较于制度落后的戎狄,彼时的魏国更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然而这次卷土重来的戎狄,这次学习了先进的中原制度,抛弃了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仿照华夏,建立起了凝聚力更强的国家。
而中山人之所以能屡屡死灰复燃,除了本身原因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井陉。
井陉,这条位于滹沱水南部的交通要道,一直是人类穿越太行山脉最方便的路径之一,自数百年前,便是华夏列国和戎狄部落争夺的战略最前沿。
周天子分封的刑、卫、晋三国,其实,为的便是让他们抵御北方的戎狄。
刑侯搏戎、齐桓尊王攘夷,乃至晋人借道灭肥、鼓;再到后来的智瑶灭仇犹。
争夺的也都是井陉的控制权。
尤其是到了现在赵人,继承了昔日刑、卫两国的国土,除了需要拓展生存空间外,更迫切的需要一条安全、快速,且独属于赵国的交通线,以将自家的东、西国土连接起来。
最初赵国倒是将目标定在了滏水河畔的滏口陉。然而,因为韩国对上党高地的野心和魏国的搅局,这条道路让赵国总是不怎么放心。
若是同魏、韩两国爆发战争,其可以轻易的截断赵国的东西生命线。
再加上赵国此时的国策、战略,还不宜同魏、韩两国将关系搞僵。
如此以来,这条处于上党高低北部的井陉、这条更加方便的交通线,便成了此战的首要目标!
以赵国现在的国力,可以说,对中山国形成了完全压制。
不过战局也并非是朝着赵国一面尽数倾倒的,赵军此战,若想完全夺得井陉控制权,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之所以说难,是因为中山国对井陉通道的重视程度。
井陉而今虽然对中山已经失去了主要的运输作用,但中山人依旧在他们所控制的东麓,设置了大量的防御关隘。
这些关隘,在堪舆图上用红线标注为了三个据点。
其中第一个据点的位置便在在蔓葭(河北鹿泉),这里也是从太行山东部进入井陉的入口,中山人在那里设立了井陉塞(土门关)。
通过井陉塞后,道路并不会马上变得那么难行,因为在井陉塞的西侧,有一个小型盆地,中山国在这里设置了第二个据点,也是最终扼守井陉通道最重要的一个据点,井陉邑。(井陉盆地、今河北井陉县所在)。
出得井陉邑,沿绵水冲刷出的逶迤山道再向东行九十里,便到了一个罕见的三岔路口。这里也是中山的第三个据点所在。中山国在这里修建了苇泽关(娘子关)。三岔路口却之所以修建一座关隘,乃是因为最南边的一条路除了狭窄难行外,还没有水源;而北边的两条路,各有温水和桃水流过,苇泽关便建立在两河的交接口。
从苇泽关西出八十里,便到了赵国所控制的地域,平坦县(阳泉市)。
其实说起来,整条井陉通道,赵国和中山国其实是一国控制了一半。
若是寻常的几座堡垒,只要切断了山外的补给线,山内的中山军便如同离水的鱼儿,蹦跶不了多久。
然而因为井陉邑的存在,使得赵军就算是切断了中山军的山外补给,三个据点依旧可以自给自足。
……井陉通道在太行山西部的出口在榆次(今山西晋中),距离晋阳仅仅十数里之遥,赵国在那里建造的关塞名为凿台关(魏、韩杀智瑶于凿台)。
从凿台关往东、太行